论企业信息化之道:传精益之神 ,通内外之经

发表于:2017/4/6 8:56:08  阅读量: [关闭]



   “传精益之神,通内外之经”,是2009年吉利做信息化规划时,针对信息化的愿景,咨询公司总结提炼出的一句话。当时只是觉得好听,有点高大上的感觉,没有太多的思考和体会。之后的近10年,在为客户做信息化规划时,有意无意地引用这句话,越来越体会到这10个字道出了企业信息化的“个中三昧”。

  无论是甲方的IT部门,还是乙方的信息化团队,时常会受到客户的拷问:“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几何?”研发、销售、采购、生产等一线业务部门的工作绩效,可以通过销售收入(利润)增长率、成本节约率、人均产(量)值、单台制造费用等指标来评价,也容易被老板理解和接受。信息化部门也尝试用库存周转率、销售线索转化率、一次下线合格率等指标来量化信息化工作的价值,可这套方法真的可行吗?很多时候,库存周转率提高了,库管部门会认为这主要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与信息化没半毛关系!

  企业IT人员常自嘲自己为“IT(挨踢)民工”。“从来不曾想起,永远不会忘记”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业务做得好,很少有业务部门会直接将之归功于信息化的作用;业务没做好,无一例外信息化会成为主要替死鬼之一。经过千万次质疑,有些IT从业者们总结出另外一个说法:“信息化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不要期望信息化能够包治百病。”也有人认为:“信息化带给企业的不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比较难衡量,但确实是必不可少的。”每天接触到的大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和似是而非的答案,给企业信息化工作者的感觉就是酸甜苦难,百味难陈。

  企业信息化的另外一个表象就是新术语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捣鼓完了MRP,再捣鼓MRPⅡ,再捣鼓ERP,再捣鼓CRM、SCM,然后MES们以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新面目闪亮登场……对这些词汇最热衷莫过于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于是,各种“华山论剑”接踵而来,话说又可以炒作新概念糊弄钱了。IT从业者们每天沉浸在形形色色的论坛中,乐此不彼。在笔者看来,MRP、ERP、CRM、MES之类的东西只是企业信息化领域中形而下的“术”。庄子他老人家2千多年前就说了:“天下将为道术裂”,说的就是这种乱象。“术”是为“道”而服务的,可“道”是什么,却很少有人深思过。如果不能回答清楚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之“道”,我们将永远迷失在ERP、SCM、MES等信息化之“术”中而舍本逐末,事倍功半。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之“道”,或者说什么才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怎么去衡量企业信息化的这种核心价值?企业信息化从业者在企业内的角色和定位怎样?……这些问题必须要企业信息化从业人给出清晰的回答。因为只有“我知”,才能“故我在!”

  让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把话题扯远点。

  事物的对立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内涵之一,衍生出来的术语包括阴阳、虚实、有无,体用等等。笔者在这里要借用的术语就是“体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人看到的主要是事物的“用”,很少去关注事物的“体”,实际上,后者是哲学家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房子能遮风挡雨,衣服能保暖防晒,食物能填饱肚子等等,讲的都是事物的“用”;而房子之所以能遮风挡雨,衣服之所以能保暖防晒,食物之所以能填饱肚子,等等,讲的则是事物的“体”。“其然”是“用”,“所以能”是“体”。

  有斯“体”,然后才能有斯“用”。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对象是“企业”,就像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流程化、企业文化等一样,凡是带“化”的东西,都是在“体”的层面对企业发生作用。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企业的“用”是多方面的。对于客户而言,企业能够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对于员工而言,企业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安身立命,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场所;对于股东而言,企业能够持续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从而实现资产和财富的保值增值。那么,企业的“体”又是什么呢?是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员工队伍?是办公场所和厂房设备?是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和资源?……

  为什么有的企业,N年前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到现在却入不敷出,举步维艰?为什么有的企业设备先进,却效率低下,而有些企业设备虽然不新,但生产高效?在同一行业内生产同类产品,为什么A企业的产品毛利率只有1%不到,而B企业的产品毛利率可以有20%以上?……

  企业是人员、组织、流程、技术、厂房、设备、资金等的集合体(∑人员*组织*流程*技术*厂房*设备*资金*……),评价企业“体”的指标就是看其是否健康!好吧,到这里笔者要讲重点了:企业信息化的根本意义是对企业的“体”起作用,就是改进和维持企业的“健康度”。作为一个普通人,最怕的就是医生说他“有病”,有病得治啊!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其实,是人就有病,只是病的轻重缓急不同而已,医学上把那些轻且缓的病叫“亚健康”。作为一个集合体,企业和人一样,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有病”(管理上有提升空间),只不过病的轻重深度不同(改进的空间不同)。作为企业信息化从业人员,如果我们能一眼就看出企业“有病”,而且能把“病”的源头、表征和治病方法讲得头头是道,把“病”治彻底了,还怕老板不重视信息化工作?

  判断企业是否“有病”,首先得知道怎样的企业才“没病”。只有标准有了,与标准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把这种差距弥补和消除掉,就是我们工作的内容。

  企业在什么状态下才算是“没病”呢?老子他老人家早就给了答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在这里引用的篇幅长点,就是要加深读者的印象。顺便说一下,大智慧都在《道德经》里,有时间多读,常读常新。)

  没错,就是戏剧《沙家浜》里刁得一的“得一”。(给儿子起了个这么高大上的名字,赶脚刁得一他爹太有才了!)万物的健康状态就是“得一”;只有“得一”了,万物才能算是“健康”的。其实大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佛家讲的“圆觉”,儒家讲的“中庸”,中医讲的“中和”,易经讲的“和合”(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太极拳讲的“太极”,形意拳讲的“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管理学讲的“协同”……根本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得一”。不过,在管理实践中,我们不能用“得一”来讲,那样太抽象了,得换些更具体的词汇,比如“协同性”或“一致性”,以及描述“一致性”的衍生词汇,包括信息对称、扁平化、样本差、集成、端到端等等。

  上面说了,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企业“体”的层面下功夫,改进和维持企业“健康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让“有病”的企业变得“没病”,企业“没病”才能“得一”,才能运行高效,才能可持续发展。企业信息化工作者在企业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帮企业看病治病的“医生”。不要把自己定位在民工、保密、教练等角色,那样太妄自菲薄了!古人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咱得给自己起个名字叫“中上医”,“中上医医企”。“中上医”也要称职才行,不称职就是“庸医”,只有手到病除,甚至提前预防企业疾病的发生才能算“名医”。

  “名医”不是那么好当的。想凭一张方子走遍天下的,要么是“庸医”,至多也就是卖狗皮膏的江湖郎中。很可惜啊,咱企业信息化界的“名医”太少,江湖郎中太多。“名医”治病,讲究的是理、法、方、药。ERP、CRM、MES之类的至多算是“药”,而“药”要起到良好的作用,必须在“理”和“法”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病情”),与其他的“药”组成一个配伍(“方剂”)来,对症用药。

  要做个企业信息化的“名医”,首先必须懂企业运行之理。因为篇幅的原因,笔者在此不想花太多文字去描述企业运行的机理,有兴趣的可以阅读MBA的相关教材。在这里,笔者借用老子的原话对企业的运行机理做个哲学层面的高度概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3个字就讲完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创造,是市场研究(道生一)和产品研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转换和交换,是制造、采购和销售。创造是无中生有,无中既可能生出美食,也可能生出狗食(没办法,真为狗界朋友叫屈),其核心就是“火候”。转换讲究的是(资源转为产品的)转换效率。在同一行业生产同类产品,A企业可能是“一高三低(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率、低效益)的‘矮矬穷’”,B企业可能是“一低三高(低消耗、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高富帅’”,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两者制造系统的转化效率不同。

  由此可知,健康的企业可以有“恰到火候”的创造能力和高效的转换能力,这是企业良好运行的机理。那么,怎样去发现和评价企业的“理”呢?管理实践讲究的是可操作性,不可操作是玄学,只有可操作才算是管理科学。操作方法就涉及到企业信息化中“法”的层面了。上文说了,只有“得一”的企业才是“健康”的,“得一”就是一致性,就是协同、信息对称、扁平化、端到端、集成、样本差……

  信息对称的对立面就是信息失真(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在其对立面,顺便再崇拜一下老子他老人家)。电视里经常有这种类似“你说我做”的真人秀节目。有5个或以上的人组成一队,假设有甲、乙、丙、丁、戊等5个人。甲与乙的交流内容,丙不知道;乙与丙的交流内容,丁不知道;依次类推。甲做个动作或说几句话,然后乙原样照做,然后让丙照乙的比划原样照做,……,等传到戊这里,我们通常会发现,戊做出来的样子与甲原来做的样子相差会很大,这就是信息失真。在企业中,我们可以用信息在纵向(组织层级)或横向(上下游环节)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度来评价企业信息对称的好坏。

  扁平化就更容易评价了,用企业中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的组织层级数就可以表示。端到端的评价一则可以用上下游环节的数量,二则可以用信息在上下游端到端传递的速度(新产品投产上市时间(TTM,Time to Market)、采购到结算时间(PTP,Purchasing to Payment)、订单交付时间(OTD,Order to Delivery),等等)来定义。另外,可以用样本方差来评价流程的一致性。方差越大,流程的一致性越差,企业的健康度越低,运营成本自然越高。方差的使用在统计学里有详细的描述,笔者在此就不赘述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上述建议,开发出一个企业健康度评价模型,像温度计一样,用来测量企业的“体温”以评价企业“体”的健康状况,继而用之于企业信息化咨询领域,估计能大卖!)

  写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两句话:“传精益之神,通内外之经”。仔细品味下,这两句话都是用来评价企业“体”层面健康度的。什么叫“精益”?“精益”就是追求Perfectness,就是“无为”,就是“涅槃”,就是“中庸”,就是“刚刚好”,就是“Just for you”……什么是“通经”?“同经”就是信息对称Transparency,就是快速反应Response,就是通畅条达Transfer。

  易经讲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追求的不就是个“通”字嘛。如果一个精益贯通的企业不是健康的企业,那还有什么样的企业才算得上是健康的企业?如果说“精益”和“内外”是企业“体”的健康追求,“传神”、“通经”不就是企业信息化的使命和责任嘛!在实践当中,这种“传神”,这种“通经”从哪里着手?从(流程、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着手,从降低和杜绝信息在组织纵向和端到端传递的信息失真着手,从基于信息和流程的集成并减少企业的组织层级着手……

  大道至简,大道理就在我们身边,吃饭穿衣,行住坐卧,制造汽车和开发软件,极其上,则理归一。变易,简易,不易,变易的是事物的表象和纷繁的世界,简易的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易的是事物创生和发展的本源及规律。归纳,再归纳,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看问题,发现事物的同一;演绎,再演绎,才能用简单的办法于错综复杂的实际而累试不爽。

 



本文链接:论企业信息化之道:传精益之神 ,通内外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