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从七个维度设定评价BOM的标准

发表于:2022/7/8 16:18:11  阅读量: [关闭]



第一个维度是针对产品和零部件的基础规范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企业因为对于产品的编码、名称、划分标准等等没有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的理解和应用而导致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处于各自需要重复定义、相互矛盾,从而产生出很多低效的沟通;由于没有沉淀一整套企业所研发、生产的产品的标准化的功能分解结构而导致新产品开发时的没有章法、各业务部门特别是在正向研发的早期难以结构化有序开展各方面的工作;由于零部件编码过于复杂且不适宜平台化、系列化的产品开发特性而造成基于零部件的业务协同效率低下……

从汽车行业的实践来看,标准产品功能分解结构应用水平、产品型谱相关划分标准规范、零部件功能区域及功能位置基础规范、零部件编码方式及产生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基础规范尤其重要。因此,这一维度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第二个维度是BOM架构

BOM的大部分问题是由BOM架构决定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BOM架构的设计。BOM架构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

首先,BOM的组织形式。从制造业的实践来看,因为产品开发的本身特性具有系列化的特点,因此采用配置化超级BOM组织模式显然比单一产品独立构建BOM效率要高得多。

其次,BOM的层次结构。BOM每增加一层层次结构,效率将大大降低。这是这种配置化模式所决定了的。因此,在定义企业BOM架构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视我们处于各个业务部门内部所需要的那些非供货层级的模块或者零部件是否真的要体现在BOM上。

第三,要考虑的是BOM的贯通效率。这一点主要要考虑的是我们这个企业要定义多少种形态的BOM来满足企业级的BOM需求,以及这些形态的BOM之间的数据流转关系是否是高效的。

第四,要素是多业务协同的需求。各业务领域是否能够方便高效的应用BOM。这第四点要素又跟第一个维度即产品和零部件的基础规范密切相关。

第三个维度是配置化管理水平

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往往可以从配置化管理水平中看出八九不离十。企业的配置化管理水平可以从是否有统一的全局配置资源库、产品配置是否有发布及生效机制、配置数据是否被高效地应用到BOM及其它业务领域、是否能够支持自由选配模式这四个角度进行衡量。

第四个维度是变更管理水平

变更管理是我们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频繁的变更使得各部门的效率极低,产品质量及成本都难以改善。很多公司出现变更与产品数据“两层皮”的现象,导致变更流程成为空设,与实际的变更内容脱节,这些都是典型的影响效率、质量和成本的问题。变更管理的企业规范、变更管理的完整性、变更管理流程与受控数据之间的关系、变更管理的可追溯性成为变更管理水平评估的四个要素。

第五个维度是BOM对产品创造流程的覆盖

产品创造流程不同的阶段,都会产生、发布BOM,同时也要依赖这些重要的BOM形态开展业务。同样有四个阶段的BOM需要重点考虑:第一个是BOM对各业务早期介入研发流程的支持;第二个是对复杂的制造场景的支持;第三个是对产品售后维修的支持;第四个是对海外业务扩展的支持。

第六个维度是配置及BOM在商品交付(OTD)流程中的应用

配置及BOM在商品交付流程中的应用,对于产品选配多、且有定制化需求的企业尤其重要。在这一流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应用场景包括:基于配置的销售和生产预测、基于配置进行销售定价、基于配置进行销售点单、对订单评审及订单生产过程的支持。

第七个维度是系统集成水平

BOM的一个作用是使得跨业务链的协同变得容易、高效,因此本身肩负着业务集成的使命。要使得业务围绕BOM高度集成,首先要打通各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高度的系统集成,从而使得BOM系统为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系统提供高质量的配置及BOM数据。很多企业系统集成不充分,特别是一些关键系统缺乏集成,往往导致BOM发挥不了作用。也有的企业虽然系统有集成,但人工介入环节多,性能和稳定性都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对集成的评价,我们可以从集成的覆盖面以及集成的质量这两个方面来看。(来源网络)



本文链接:知识分享:从七个维度设定评价BOM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