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晖:工业互联网平台背景下的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
发表于:2018/4/20 8:53:29 阅读量: [关闭]
本文作者用简单的逻辑把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相关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串起来。
以下为郭朝晖宣讲文: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在讲这次内容之前,我的压力很大:前面几位专家已经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也非常全方面了,我该讲些什么呢? 后来想,就向大家汇报我的一点心得: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相关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的关系。我试图用简单的逻辑把这些概念串起来。平心而论,这些观点也不都是有把握的。网友中高人很多,今天把这些观点抛出来,正好请大家帮我指出问题、改正错误。
准备这个报告时,我开始准备了接近40张。后来发现,说的多了反而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决定干脆少几张。今天的话题其实就围绕展开的:里面有我很多曾经的困惑。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左边讲的是相关技术的原理、思想是怎样的,讲这些技术为什么突然一下子突然发力——其实是有了经济潜力;右边讲的是创造经济价值的逻辑,就是技术要与业务场景结合、如何寻找或者创造这样的场景。中间这一部分就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承载的相关技术。它的作用是把技术和业务连接起来,把原理体现出来、把潜力变现、是企业推进智能化的支撑技术。
如果没有这个支撑技术,再好的想法也难以落地。或者说,落地的代价太大、经济性不好。如果有了这个公共的支撑技术,就不要大家各自开发软件了,只要用公用的东西就行了。这样,小企业也有能力来用先进技术了。这个道理和淘宝平台其实是一样的。不过,这个平台承载的是企业自己的专有的知识、经验、诀窍等专用的“私货”,并连接人、机、物、数据等资源。这些“私货”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像商品一样“出售”、给别人提供服务。
大家可能都知道,近几年出的新概念特别多:从工业4.0、智能制造、大数据、CPS、工业互联网及其平台、人工智能、工业APP......这些概念让很多人觉得很悬,又怕赶不上潮流,于是就到各个地方去看很多文献、听专家报告。到头来还是似懂非懂。
我觉得呢,这些概念不应该特别难以理解。如果觉得难以理解,那是因为陷入了思维误区、把问题想复杂了。想复杂的原因大概有几种:第一种觉得这些概念是牛人提出来的、一定有很多的学问(很多是故弄玄虚);第二个方面就是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做,就以为自己不明白(其实是条件不够);第三个方面是相近的概念太多了,脑袋都搞大了(本来就相近啊!)。
在我看来,这些概念其实很简单,确实是过去一些思想的延伸、相似或者相近是很自然的。我们要解释的是:为什么突然成为热点?
这些概念被热炒的原因,是因为技术条件发生了改变。换句话说,如果过去提出这些概念、却没法实现、只能是空想、至多是写写论文、做个样板。我常举控制论之父维纳的例子:维纳或许有CPS的思想,但他的时代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提出CPS也只能停留在生物控制层面。在前几年,互联网不发达、难以实施掌控资源时,CPS的概念几乎可以用计算机里面的“控制模型”来取代。现在到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时代),问题变得复杂了,要把众多的模型组织起来,需要一个更加一般性的概念来说事。于是,就有了CPS。总之,没那么悬。
前面提到条件的改变。很重要的一个就是ICT技术的进步:摩尔定律连续发展了50年,量变到质变了。这种变化常常被人提起来,以至于很多人习以为常、当成耳旁风了——其实,如果不是身在其中,有过经历、这种变化的意义却难以体会到。曾经有一位年轻博士问我:现在工业上的先进技术一点都不先进、我读书时研究得就比这个深。我就告诉他,理论方法虽然不新、但技术应用是新的啊。比如,20年前,我博士毕业刚工作的时候,一个微分方程求解都没办法实时计算,更不用说CPS、实时图像处理了。所以,理论再好也不能用于实时管控、只能发发论文。
ICT技术让技术成本大大降低。这让相关应用范围大大增加。30年前的宝钢是中国现代化的工业企业,那时搞信息集成的100台PC机,需要经过中央领导特批!有ICT技术的进步,现在一些小企业都有办法搞了。这就是所谓普遍性、一般性的意义。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很多技术搞起来就合算了。于是,概念一下子热起来了。当然,这只是潜力,要把潜力变现还不是那么容易。而这真是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事情。
下面谈谈我对互联网本质的看法。互联网的本质作用很简单:人类可以通过空间限制获得信息、掌控资源。这句话很简单、很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大家想想看:从雅虎、谷歌、淘宝、微信、滴滴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这个道理啊!
本文链接:郭朝晖:工业互联网平台背景下的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